崔永熙坐在场边,望着空荡荡的篮球馆,灯光将地板照得发亮。那是他康复的第八个月,每一天都像在爬一座看不见顶的山。刚刚结束的高强度训练让他的肌肉还在微微颤抖,汗水顺着脸颊滑落。就在这时,经纪人的电话来了,声音里带着一丝复杂的情绪。
“小崔,有个机会……但对方要求你立刻打一场5V5,决定是否给双向合同。”
电话那头的话语像一记重锤,敲在他的心上。几个月来,他几乎把所有时间都花在康复训练上,从最基本的动作开始,一步步重新学习奔跑、跳跃、对抗。医生和训练师都说过,他的恢复进度已经很快了,但5V5?那是完全不同的概念。高强度对抗、战术执行、身体碰撞——这一切对他来说还是未知数。
焦虑像潮水一样涌来。他想起自己受伤的那一刻,仿佛整个世界突然静止。然后是漫长而枯燥的康复期,每一天都在和疼痛作伴,同时还要面对外界质疑的声音。有人觉得他可能再也回不到从前,甚至有人建议他考虑别的出路。但他从未动摇过,NBA是他的梦想,哪怕只有一丝希望,他也要抓住。
然而,现实总是残酷的。NBA球队的邀请看似是机会,实则是一场豪赌。如果表现不好,不仅可能失去合同,还会让之前的努力付诸东流。更让人压力倍增的是,球队只会根据这一场比赛的表现做决定——没有试错的机会,没有第二次尝试。
那几天,他几乎没怎么合眼。脑子里反复浮现比赛的可能场景:对手的紧逼、队友的传球、自己的每一次出手。他加练了投篮,加强了体能训练,甚至找了几个朋友模拟对抗,但心里始终没底。最让他焦虑的不是身体状态,而是那种不确定性——八个月的奋斗,可能就要在这一场比赛里被判定结果。
比赛日终于到来。走进球馆的那一刻,他深吸了一口气,努力让自己冷静下来。队友和对手都是陌生面孔,但每个人的眼神里都写着“竞争”。哨声响起,比赛开始。
最初的几分钟,他感觉自己的动作有些僵硬,呼吸也不够顺畅。但渐渐地,肌肉记忆被唤醒,他开始找到节奏。一次突破上篮,一记三分远射,再加上几次关键防守,他慢慢找回了自信。尽管身体还没有完全恢复到巅峰状态,但他的意识和技巧仍在。
比赛结束的哨声吹响时,他已经筋疲力尽。结果如何,他不知道,也不再去想。那一刻,他忽然明白,焦虑从来不是敌人,而是驱使自己前行的动力。八个月的康复教会他的不只是如何恢复身体,更是如何面对压力、如何坚持信念。
几天后,球队的通知来了。他们看到了他的潜力,决定给他一个机会。那一刻,崔永熙没有狂喜,只是轻轻松了一口气。最焦虑的时候已经过去,而未来的路,还很长。
他知道,这只是一个开始。NBA的舞台不会轻易向任何人敞开大门,但每一次挑战都是成长的机会。无论未来如何,他都已经准备好了。